基地班班傳心法,親師齊聚沐春風
本週二(1/21),由高雄市教師會及高雄市各級學校家長會長協會共同主辦、高雄市中小學校長協會協辦的「2025親師共好教育論壇暨基地班分享會」在鳳山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登場;上午場是關於「學習落差」及「情緒教育」的主題論壇(參見報導),下午場則是高雄市8個「基地班」的成果分享。
本次活動隸屬於一個由教育部指導、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(全教會)主持的「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總體計畫」~這個由全教會建構9年的「教師自主專業發展體系」,其核心就是散布在全國各中小學的教師專業社群(每個社群都以「基地班」為名);而這次進行成果分享的,便是高雄市25個「基地班」的其中8個。
之所以稱「教師自主專業發展社群」,關鍵就在「自主」二字;其特色在於:每個社群(「基地班」)都是教師自發成立,並自主運作的,讓教師的專業發展充分符合教師此時此地的需求;於是,「令人驚艷的發展成果」也就不讓人意外了。
第一個分享的是「河濱國小附設幼兒園基地班」,其特色就在「全園參加」,整個團隊呈現出「三人同心其利斷金」的氣勢;而發展歷程更展現真正的教育專業~透過持續的「共備觀議課」,逐漸由「課程教學的精進」,到「幼兒學習歷程的因應」,進而「解決幼兒的學習落差」,令在場人員同聲喝采!
第二個分享的是個「跨校、跨領域基地班」,成員分屬不同學校、不同領域;其發展主題是所有教學領域皆可運用的「薩提爾模式」~透過探索自己和學生的「冰山」,了解彼此的「感受」、「觀點」、「期待」與「渴望」,並透過「鬆動規條、釐清盲點」等方式,找到重新出發的力量。因基地班運作而成為彼此心靈捕手,進而創造不一樣的師生互動,「師生共好基地班」的歷程令人動容!
下個分享的「跨校歷史基地班」,共有來自高雄、屏東、台南約15~20位國中歷史老師。這群包括不同世代老師的聚合,真正體現「一個人可以走得快,一群人可以走遠」這句箴言。團隊中雖有不少本身是國教輔導團的團員、甚至還有作家,但卻人人好學,又樂於互相提攜,在持續綿密的專題增能、走讀踏查以及共備觀議課中,形成亦師亦友的夥伴關係,也成就了教學專業的提昇。
接下來的也是「跨校基地班」,由高中自然科老師(1位化學老師和4位物理老師)所組成。這個名為「高雄跨校自然共備基地班」的團隊,實在可以獲得「驚奇超人」的稱號;過去幾年,他們不但持續進行共備、公開觀課(也曾挑戰「同課異構」觀課),甚至還各自帶領「南區高中教師共備社群」,支援「探究與實作年會」的辦理,更組團到偏鄉學校為學生舉辦「科學營」;他們的熱血能量,實非常人可以比擬!
第五個分享的是立德國中「跨閱視界基地班」,由該校所有國文老師組成;社群成立的目的在於研討「如何改善學生的考試成績」,方法則是透過一次次共備,進行各種版本的「試題分析」,找到學生誤答的問題所在;並修正段考題目,以趨近會考形式。而為了幫老師增能,社群也舉辦專家講座,分享「會考攻略」、「會考寫作測驗評閱實務分析」、「文人桌遊」、「資訊融入國文科教學」等,提昇教學效能。夥伴以「不用很厲害才能開始,要先開始才會很厲害」作結尾,誠哉斯言!
第六個分享的是左營國中「超自然共備基地班」,由該校自然領域老師組成。其實,這個自主發展的教師專業社群成立多年,直到108年才申請成為「基地班」的一份子,可見這群老師具有優良的「專業發展傳統」。他們秉持「以課堂改變作出發,以教師合作為後盾」的理念,除了廣邀不同主題的校外專家來自我增能,也透過共備開發、自製有趣的科學教具,甚至走出舒適圈到校外分享。分享夥伴甚至現場示範多款教具成品,造成現場騒動與驚呼連連。
接下來分享的「龍華不社限基地班」,成員為龍華國中的6位老師,任教科目橫跨國文、地理、理化、公民。這個當初為了爭取「彈性課程」的純社會科教師團隊,因為看到學生的學力落差及學習需求,加上支持系統的鼓勵,逐漸加入不同科教師,進行跨域合作,挑戰設計校本課程,從「探見龍華」、「扭思龍華」、「玩轉龍華」到「抱報愛河」。由於夥伴相挺提供勇氣,團隊還涉足其他領域主題,包括:閱讀推動、雙語教學、環境踏查、數位教學、國際教育、科技教學、轉型正義,在在呈現團隊大無畏的精神。
最後一個分享的團隊是「性情中人基地班」,由專任輔導教師組成,服務學校橫跨6所國小,秉持「預防勝於治療」的理念,此一理念亦是促成本會決定發展「情緒教育」的源頭。他們除了聘請專家為自己增能外,更致力於持續不斷的設計研發「情感教育課程」教材,分享夥伴以輔導專業的信念告訴大家「預防勝於治療是不二法門」,提醒大家「情感的學習也是一種能力」,更以自己親身輔導的案例,提出「情感應該要提早學習」的主張。
整場分享會固然處處亮點、個個驚艷;卻有另一個令人驚奇的風景:高雄市各級學校家長會長協會的眾多伙伴全程參與,且個個聚精會神並熱情配合,與現場老師們打成一片。此情此景,令人難忘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