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〔政策議題〕全面施測,是福音?還是災難?對「高雄市國民中小學學生學習診斷與進展評量實施計畫」的建議 (2013-7-16)

全面施測,是福音?還是災難?對「高雄市國民中小學學生學習診斷與進展評量實施計畫」的建議


■編按:

7/11(四)上午,教育局於龍華國小三樓視聽中心,舉行「高雄市國民中小學學生學習診斷與進展評量實施計畫」說明會,本會由政策中心任懷鳴主任代表出席。本文即為綜合座談時,本會代表的現場發言重點。


        全面檢測,對於「篩選補救教學的對象」來說,或許是必要的;但若執行不當,「全面檢測」卻有可能造成教育災難(美國NCLB方案的作弊事件就是前車之鑑)。以下是本會建議:


一、應避免「評量結果的誤用」

(一)評量結果不應作為「評判」學生、教師或學校的表現,換句話說,它只應是「形成性評量」,不能是「總結性評量」。

1.對學生而言,它不能被國中或高中用來當做升學、編班、或獎懲的參考。
2.對老師和學校而言,應該完全和任何考績、獎懲、升遷脫勾。

*除了對「需要補救的學生較多」的學校私下給予較多的補助之外,教育局不應該以「學習評量結果」對教師或學校施加不當壓力。否則,很可能會發生和美國NCLB方案一樣的反教育現象(例如:老師或學校技術性地讓學習低成就的孩子請假,以免他們拉低學校的平均分數…等等作弊事件)。 

(二)評量結果應保密,避免造成「排名的惡性競爭」及「標籤化效應」。

1.給學生的成績單,可以有「個人分數」和「學習診斷的說明」,但不應出現「排名」、「PR值」;以免造成不當的競爭或負面的「標籤化效應」。 

2.除了不應公佈學生排名,也不應公佈「班際排名」或「校際排名」。 

(三)「資源分配」應採「需求原則」,而非「獎懲觀點」。 

1.「需要補救的學生較多」的學校應給予較多的經費補助(而且要私下給)或人員協助。 

2.資源的分配應由合議的委員會進行審查(但委員要簽保密條款),避免出現「黑箱作業」的質疑。 

3.「寫報告」也是一種懲罰;對於「需要補救的學生較多」的學校,教育局不應要求學校或教師「寫報告」、「作交待」;若需深入瞭解學校問題,應主動派員訪談,不應造成學校或教師額外負擔。 


二、不能「只重視檢測」

評量只是工具,不能當成目的;因此,除了檢測計畫,教育局更應加強檢測後的教學輔導工作,尤其應加強「補救教學」的規劃及資源投入,包括:1.「抽離式補救教學」的人力及制度規劃。2.「支援人力」(社工、督導)引入及制度設計。及3.「個別化教學系統」(包括教材及教法)的開發、建置及推廣。

三、測驗的品質

草案中,檢測的工具主要(3~9年級)是「電腦化適性測驗」(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);然而,真正的適性測驗需要有龐大且設計精良的題庫,才能針對每個孩子在每一個能力指標上的表現給出正確診斷。因此,必須注意「命題人員的品質」和「穩定的財源」。

(一)「命題組」人員

根據計畫中的工作編組(附件一)觀之,「命題組」由督學室負責,其組長為督學室主任,組員包括校長6位、課程及評量專家學者、課程督學及輔導團國、英、數輔導員。其中,除了國、英、數輔導員每週必須返校授課4節之外,校長早已遠離教學職場,而專家學者、督學,大多並無在國中小任教之經驗,令人質疑其命題是否將「理論重於實務」,遠離國中小學生生活及學習經驗,而成為「不食人間煙火」的「雲端」題庫?如果非做不可,建議「命題組」應增加現職中小學教師的參與比例。

(二)經費的來源

命題、施測、測驗結果分析、測驗平台維護,皆需經費;以目前高雄市財政的拮据,不免令人擔心:此經費充足嗎?經費來源穩定嗎?

四、施測對象與期程問題

(一)2年級檢測

計畫中提到施測從2年級開始,但2年級與其他年級不同,施測方式是使用紙筆測驗;可見,年齡是顧慮的因素。是否該評估:2年級參與全市標準化的評量測驗,是否妥適?如果非做不可,建議2年級應該先進行小規模試辦。

(二)英語檢測

根據草案中的「檢測時間」,3年級104學年度第一學期10月中到11中就要進行英語施測;但根據課程綱要,國小3年級才開始學習英語,若從9月開始上英語課到施測的10月中,也才不過1個半月,是否操之過急?如果非做不可,建議3-6年級上學期施測國、數,下學期再施測英語。

五、避免「考試領導教學」的效應

其實國、英、數的能力指標,有很多情意和應用的部分,幾乎無法從施測中得到學生的學習成就。例如,國語文97課綱能力指標「1-2-4能選擇適合自己程度的注音讀物,培養自我學習興趣。」、「2-1-1-2喜歡聆聽別人發表。」、「2-2-1-3能讓對方充分表達意見。」、「2-3-1-2能仔細聆聽對方的說明,主動參與溝通和協調。」等等;英語文97課綱能力指標「2-2-7 能參與簡易的短劇表演。」、「5-2-2 能轉述別人簡短的談話。」、「6-1-7 不畏犯錯,樂於溝通、表達意見。」、「6-1-16會在生活中或媒體上注意到學過的英語。」、「7-2-3 能從多元文化觀點,瞭解並尊重不同的文化及習俗。」;數學97課綱能力指標「C-R-01能察覺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情境。 」、「C-T-03 能把情境中與數學相關的資料資訊化。」、「C-C-03能用一般語言與數學語言說明情境與問題。」、「C-E-03 能經闡釋及審視情境,重新評估原來的轉化是否得宜,並做必要的調整。」等等,不勝枚舉。

重點在於,有許多能力並非標準化測驗可以測量出來;若進行全市、大範圍成就評量,又因結果誤用或溝通說明不足,則極可能造成「考試領導教學」的效應,造成教學現場中「情意」、「觀念」、「文化」等潛移默化的能力指標受到忽視,最後造成孩子學習的「偏食」現象。不可不慎!